時間:2017-09-18 09:48
和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其三為藍田玉、獨山玉和岫玉),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傳統概念的“狹義”范疇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以和田“子料”為代表聞名于世?!皬V義“的和田玉指軟玉(真玉)。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和田玉因產于昆侖山被稱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田國境內而被稱為“于田玉”。直到清光緒九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1883年),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新疆玉石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肚ё治摹酚小敖鹕愃?,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的和田玉。
上古時期
出土文物證實,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有玉器的存在了。但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藝術價值并不高,可能是由于當時人們制作玉器的經驗不足,所以打造的玉器外形都是十分簡單的,加上雕琢玉器的技術與工具有限,所以玉器本身大多沒有紋飾。
新石器時代,以內地甚至本地產彩石作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臺灣的卑南文化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巖、硅質巖、透閃石巖、蛇紋石巖等。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出土的數十件玉器,這些玉器大多為和田玉,距今7000—8000年。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最早的有關和田玉文物。
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樓蘭遺址,新疆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玉斧,是用和田羊脂白玉制成,有的玉斧用和田青玉制成,形如現在鐵斧一般大,玉質細潤光滑。
和田玉不僅在新疆被廣泛應用,而且不斷向中原地區傳播和運輸,成為貿易交換的主要珍品。在距今6000多年的關中地區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和田玉玉器??梢?,那時和田玉已運輸到了陜西、甘肅等地。
商周時期
商周時玉成了禮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造型與紋飾也逐漸豐富起來。
由于玉的發展已經歷了一段時期,玉的制造手藝已有提升。再加上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對于如何美化玉的本身更有深層次的領悟。如商周時期的玉制品更多的會雕刻上紋飾,像龍紋、鳳紋、云紋等圖案。
商、西周時期,是玉器由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進入了以和田玉為主體的時期。安陽發掘的殷墟玉器經鑒定,約有60%的玉材為和田玉,其余為岫巖玉和獨山玉。
《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巡游昆侖,曾“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載玉萬只”而歸。這個記述雖然不可盡信,但從中可以窺見上古時期人們已經知道昆侖山是盛產玉石的地方。以后各代歷史對和田玉的記述漸多,也更見真實。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俺槔[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5] ”,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戰國時期,玉已經作為儒家思想文化傳播的載體了。這一時期玉器種類較多,有璧、琮、圭、玦、佩、璜、管、珠等三十幾個品種,有學者根據其用途分為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實用玉器等四大類。這時期的玉制作更加精美、精致,而且對型的把握也愈加熟練,無論是玉的外形還是其文化價值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兩漢魏晉
《史記·大宛列傳》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漢書·西域傳》載:“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西漢文學家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曾譽和田玉為“白玉之精”。
新疆和田玉真正成為中國上層社會主流用玉的歷史,是在漢武帝打通中亞絲綢之路后從西域于闐國引入外貿玉石開始的。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币粋€“窮”字,充分說明了在漢代能夠搜尋到優質的新疆和田玉,非常不容易。也就是說,在漢代之前,中國官方用玉總量中,新疆和田玉的比例因玉材供應的稀缺局限,是非常少的。
總體來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器遠遜色于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玉文化處于由古典向中古演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鑒賞玉為主,玉器開始走向民間,其雕刻風格特點是簡單,用途簡化,裝飾簡素。
唐宋時期
對于中國玉器發展史而言,唐宋玉器開啟了新的華章。
《舊唐書·西域傳》稱于闐國“出美玉……貞觀六年,遣使獻玉帶,太宗優詔答之”?!睹魇贰の饔騻鳌贩Q于闐“其國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侖山。土人夜視月光盛處,入水采之,必得美玉”。這里所說的于闐,即今和田。白玉、綠玉、黑玉三河即今之玉龍喀什河、和田河和喀拉哈什河。
有唐一代,隨著歷史背景的轉換及中亞和西亞的文化藝術進入中原地區,玉器逐漸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環,走進尋常百姓家。自唐朝開始,玉的選料就大多使用和田玉。玉器圖案在這個時期已經更加完整,雕刻的紋路也非常細膩鮮明,此時玉器上開始使用花卉圖案,雕刻的花卉相似實物。
及至宋代,由于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玉器的商品化、世俗化進程日益加快。
元代
元代玉器是在繼承宋、遼金玉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融合。
元代玉器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為主,在加工工藝上就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層鏤空了。多層鏤空工藝手法在元代已經發揮到了極致,除了能在平面上雕刻出雙層圖案出來以外,還可以在玉料上多層雕琢,起花可達五六層,而且每層的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的玉器千姿百態,造型各異。中國第一部科技著作、明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的《珠玉》卷中,對和田玉的歷史、特點、采法等等,作了生動的綜述。
崇尚和田玉的風氣在清代達到頂峰,歷代都將和田玉視為至高無上的珍寶,尤以乾隆為甚。其命人雕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遙遠、耗時最久、費用最高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乾隆皇帝揮斥巨資從距北京萬里之外的新疆采集重達萬斤的巨型玉材,不吝人力、財力歷時三年才將其運至內地,在蘇州召集各路能工巧匠精雕細琢,耗時六年終于完工。
清代玉工善于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并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加以糅合變通,創造并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治玉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于闐縣深山產玉處已有齊家礦坑、楊家礦坑等,商人從中大獲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礦工也由此產生。
現代玉器
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和田玉產地成立公私合營的玉石收購站,60年代后改為國營,并開始使用炸藥開采,年產量30到40噸,但質量較差,可利用率還不到一半.根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國各地》節目組的資料,1981年和田玉的產量為74噸,比1980年增長了1.28倍。自90年代后,平均每年開采120至150噸。1999年,國家地礦部和中國寶玉石協會聯合啟動國石評選,用了近四年選出結果,和田玉被中國寶玉石協會命名為“中國國石”。
和田玉的繁榮,歸功于港臺地區玉商。在80年代初期,和田玉與昆侖玉、俄羅斯玉的價格相差無幾,自80年代末開始,港臺玉商瘋狂收購和田玉籽料,使和田玉成為市場上最昂貴的玉料,現在的和田白玉的拋光工藝,也由臺灣玉商提出。
中國和田玉儲量為28萬噸,理論上還可供開采160年左右,由于和田玉無法像金銀那樣提純和回收,且為一次性加工,無法再生,未來幾十年內資源將面臨枯竭,這也是造成和田玉作假以及和田玉價格年年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